English

“天下第一坛”——唐代圜丘遗址发掘出土

1999-04-24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杨永林 特约通讯员 李卫东 我有话说

本报西安4月23日电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被专家们称为天下第一坛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天坛”遗址——唐代圜丘遗址已在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揭露出来,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圜丘”又称“圆丘”,也叫天坛,是封建时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改建的。

据文献记载,这次发掘出土的唐圜丘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多年,是全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唐圜丘遗址位于今西安市南郊,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遗址所在地后,对圜丘遗址进行了妥善保护。《旧唐书》记载说“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圜丘,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二里”,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其遗址曾发掘过,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东950米处,约合唐代的二里,与文献记载相符。

这次唐圜丘遗址发掘工作是从3月1日开始的,已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圜丘遗址高出现代地面8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已经坍塌,考古工作者在倒塌的土层下,揭露出残存的台壁根部,解决了唐代圜丘的基本形制,发掘显示,唐代圜丘为4层圆坛,第一层(最底层)圆坛面径约54米,第二层面径约40米,第三层面径约29米,第4层(顶层)面径约20米,各层层高1.5—2.3米不等,每层圆坛都设有12个上台的阶梯通道,称为陛。12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可能是反映天上十二个方位,唐代文献是以十二辰称呼陛的,即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发掘表明,午陛(南陛)比其它十一陛要宽,应为皇帝登坛的阶道。唐代圜丘的筑造方式很特别: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素土夯筑,台壁和台面均用黄泥抹平,所有外露部分又都抹上了一层和有谷壳、秸秆的白灰面,白灰面厚0.4—1.1厘米,外观洁白神圣、质朴大方,自唐高宗至昭宗近三百年间,唐代17位皇帝都亲自在这个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建筑,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筑造方式出乎我们的想象。

“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而专门建坛应是西汉开始的,从文献上看,汉代“为坛开八通之鬼道”,圜丘为八陛,北周“十有二陛,每等十有二节”,可见北周的圜丘已变为12陛,隋唐圜丘12陛的制式应是继承了北周的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为唐代文献中祀天礼仪的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